
在医疗保障体系本应守护民生健康的当下,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却上演了一出肆意蚕食医保基金、狠薅患者羊毛的“闹剧”。今年年初,一份行政处罚书,揭开了这家公立医疗机构长达一年半、超38万元违规收费的“遮羞布”,其手段之多、涉及金额之巨,令人触目惊心,更让网友对医疗行业的信任遭遇重创。
违规“三重奏”,啃食民生底线
从2023年1月到2024年6月,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把“重复收费、超标准收费、虚记耗材费用”玩成了“连环计” 。人工流产时“顺手”多收宫颈扩张费,介入治疗硬把局麻费用“复制粘贴”,影像学诊断费用变着法儿重复收,常规心电图也不放过心电电极费…… 甚至给患者做个激光片,都能因“医生操作失误”重复收费。超标准收费更离谱,六岁以上患者被收取六岁以下费用,把“精准薅羊毛”的“技巧”用到极致。虚记耗材费用则像“暗箱操作”,凭空给患者账单加“料” 。所谓的公立妇幼保健院,本该是守护母婴健康的“安全港”,却沦为算计患者、蚕食医保的“提款机”,民生底线被如此践踏,何其讽刺?
展开剩余71%监管缺失与机构失德的“共谋”
违规收费持续一年半才被查处,监管的“滞后性”难辞其咎。是日常巡查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还是医保基金监管机制本就漏洞百出?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敢如此“明目张胆”,是不是算准了监管“宽松”,笃定违规成本远低于获利?而医院自身,是否早已把“救死扶伤”的使命抛诸脑后,在逐利路上狂奔?重复收费是“变相敛财”,超标准收费是“明抢”,虚记耗材是“暗夺”,这般失德操作,让“公立”二字蒙羞,也让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“碎了一地”。
处罚太轻?别让“整改”成“下次再犯”
此次长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出罚单,没收未能退还的违法所得389589.04元,并处以违法所得0.8倍罚款331429.21元 ,共计罚没72万元。可对比医院违规一年半的“收益”,这样的处罚是否真能起到震慑作用?更关键的是,除了“交钱了事”,医院内部是否有人为这一系列违规负责?那些被多收费用的患者,能否便捷地追回损失?医保基金的“窟窿”补上了,可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裂痕,又该如何修复?
若处罚只是“雨过地皮湿”,整改停留于“表面文章”,难保这家医院不会“故技重施”,甚至让其他医疗机构效仿——毕竟,“犯错成本低,获利空间大”的歪风,一旦刮起来,伤害的是整个医疗生态,透支的是社会对民生保障的信心。
医疗行业的底线,不该是“不被处罚”,而该是“主动守规”;医保基金的作用,是“救急救难”,而非被医疗机构当成“唐僧肉”。长治市妇幼保健院的收费乱象,给所有医疗机构敲响警钟:监管必须“长牙带电”,机构必须重拾“医者仁心”,否则,啃食的是民生福祉,毁掉的是医疗根基 。期待这场处罚不是“句号”,而是彻查医疗收费乱象、重塑行业信任的“逗号”,让医保基金真正回到“守护健康”的正轨,让患者再敢放心走进医院的门。
来源:锦绣长治
发布于:山西省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